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大陆综艺首页《未来中国AI季》收官一期,再提新思考:AI减少了就业数量吗

《未来中国AI季》收官一期,再提新思考:AI减少了就业数量吗

2月15日晚间,《未来中国AI季》在东方卫视播出第8期内容,也是这一季的最后一期内容。这档聚焦中国AI科技的节目,介绍了中国在AI领域的诸多成果,而且,很多成果已经开始进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来。所以,这档节目,是让人看不够的。在这里,确实可以看到未来中国的样子。

在收官的最后一期当中,这档节目也再次提出一个问题,随着AI的大面积铺开,会带来就业上的哪些变化?

在第8期的节目当中,有这样一个有关人工智能塔吊的介绍:

AI实时动态建模技术为塔吊工人带来“上帝视角”!工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塔吊的每一个动作和周围环境的动态变化,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。AI正在让建筑工地变得更智能、更安全,塔吊工人也能更高效地完成每一项任务!

这个AI产品介绍完毕之后,专家教授们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,随着智能塔吊的铺设完毕,会不会有很多塔吊工人出现失业的问题。《未来中国AI季》值得点赞的地方在于,它并不回避一些尖锐的问题,甚至于敢于主动提出这些尖锐的问题。节目当中,主持人陈辰老师甚至于直接说,萝卜快跑出现了之后,确实有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们来投诉。

只有先提出问题,才有可能解决问题。所以,没有尖锐的问题,只有依旧不够敏锐的眼睛。我们不妨沿着《未来中国AI季》当中提出的这个问题,进行一下思考,随着更多人工智能的出现,人类在就业方面,到底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,是更多的失业,还是更多的就业呢?

如果我们结合科技发展这几百年的历史经验来看,随着一些新的科技内容的出现,确实会出现一些行业的失业。比如说,出租车的出现,就取代了拉洋车的师傅们。但这个过程,则是相对缓慢的,可能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,才能逐渐完成。因此,我们似乎是不必担心失业率的问题的。

我们还是拿节目当中的案例来讲,就比如说,智能塔吊出现,确实会取代当下的人工塔吊。但是,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,更不是三言两语,一天两天,就能瞬间完成的。2025年的中国上海,刚刚出现智能塔吊的应用,而这个应用向全国普及,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,智能塔吊完全代替人工塔吊,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于更多的时间。

在这个过渡时间当中,老的塔吊师傅,已经逐渐退休了,而新的塔吊从业者,从开始培训那一刻起,可能就是结合着人工智能培训一起来的。所以,新的人工智能科技的出现与普及,不会让老的从业者面对瞬间失业的问题。

再比如说,《未来中国AI季》收官这一期的节目当中,还展示了一个空中无人机司乘的内容。无人机司乘,也不会带来网约车司机的瞬间失业。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,随着快递无人车的出现,低空无人机送快递的出现,也并未造成快递员的失业,相反,快递员这个就业市场,依旧是大量用工的。

AI智能,会带来所属产业的升级,而所属产业只有升级,才能形成更大规模的市场,更大规模的市场,是更大用工需求的保障。有的产业,不依靠智能AI升级,就容易出现市场收紧的问题,最终,反倒是不会有用工需求了。

此外,还有另一面需要注意,AI技术进入到产业升级与生产之后,看似是“解放了”很多劳动力,实际上,是让“解放”出来的劳动力进入到了另一种生活场景当中。这档节目的第7期当中,也聊到过,生活即是生产,生活场景,会形成更多的消费和服务,这些消费和服务,会催生更多的产业出现。

一个最简单的例子。徐霞客写了一本《徐霞客游记》,漫游了祖国的不少山川,大家惊为天人。因为在当年的物质生产资料匮乏的情况之下,能够像徐霞客那样旅游的,少之又少。但是,随着科技的发展,汽车、飞机和高铁等便利交通工具的出现,谁还会觉得,旅个游算是个事儿呢?大家为什么不会觉得旅游是个事儿呢?

首先,人类科学的发展,确实解放了我们的劳动力,并且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。比如说,现代大农耕技术,直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。当年需要背着药桶子给果树打几天的药,现在,用无人机15分钟就解决了。无人机打药的效果,还要比人力得好。人获得了丰收,闲下来,当然可以有时间、有金钱去旅游了。

而各行各业,更多的人可以闲下来,进入到生活场景当中,比如说旅游,那么,就可以催生出更多的生活场景之下的就业。在徐霞客的年代,老徐上嵩山,得找老方丈找吃喝。现在,您再上嵩山,到处都是从事旅游服务的,吃喝不愁,上山顶都不愁,不用像老徐一样,找个陡坡往下边滚了。更多科技出现,反倒是催生了更多的就业。

所以,我坚信,科技把人类从劳动当中解放出来之后,不会带来就业数量的减少,相反,当更多人进入到生活场景之后,反倒是会催生出更多的就业来。(文/马庆云)

切换深色外观
回到顶部